close

產業經濟學這名詞因著它英文原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中文譯名。產業經濟學(industrial economics)又稱作產業組織(industrial organization)與產業組織理論(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或是產業組織經濟學(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產業經濟學主要在研究產業間或產業內的市場結構、廠商行為與經營績效間的互動關係,也就是說,產業經濟理論的基本論述是指產業結構會影響到廠商行為,而產業結構與廠商行為則會共同影響到廠商的經營績效,這三者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就是產業經濟理論的SCP模式分析之重點所在(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周添城,1990)。
Mason首先在1939年提出產業經濟理論的市場結構、行為,與績效的聯結關係1,被視為是產業經濟理論的主要研究概念與分析架構的起源,接著經過許多研究者的增補,不斷累積現代產業經濟實證研究的基礎後,從而建立SCP模式在產業經濟理論分析的地位;也就是說,從市場結構、廠商行為與經營績效等產業分析三要素著手,探討研究產業經濟的相關議題,即是產業經濟學的研究重點(Bain, 1968;Koch, 1974;Martin, 1988;Scherer & Ross, 1990;Wirth & Bloch, 1995;Church & Ware, 2000;石世豪等,2000)。
一、產業經濟之分析要素與研究範疇
基本上,產業經濟理論的SCP分析架構係在探討產業結構、廠商行為與經營績效三者間的關係。若將產業經濟SCP分析架構三要素再作細部解構,其中市場結構(S)的主要型態包括獨占、寡占、獨占競爭與完全競爭等四類;  

結構的研究重點包括市場買賣雙方的數量與市場集中度、產品差異化程度、進出市場之障礙、成本結構、集團化程度,以及市場垂直整合程度等。若是研究市場行為(C),其分析重點則包括產品訂價、產品與廣告策略、研發與創新、設備投資策略與法規研析等。而在經營績效(P)研究方面,要項包括獲利率、生產與配置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等(Wirth & Bloch, 1995; Albarran, 1996; Ferguson & Ferguson, 1994; Scherer & Ross, 1990)。
研究產業經濟學的起點,是在透過一些足以顯示市場特性的因素來了解市場或產業的結構(周添城,1988)。

市場結構(S)市場結構(structure)是指產品市場中會影響競爭與定價等市場本質的組織特性(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包括該市場中賣方間的關係、買方間的關係、買賣雙方間的關係,以及市場中賣方與可能進入市場的潛在競爭者間的關係等等(Bain, 1968);另外傳統的SCP分析架構在經過修正與補充後,產業經濟研究者亦同意,市場結構不僅會影響廠商行為與經營績效,同時反過來說,結構也會被行為與績效所影響(Koch, 1974)。
市場行為(C)廠商行為(conduct)是指企業為因應市場的競爭或變化而採取的行為模式(patterns of behavior);也就是說,廠商行為包括企業針對其產品市場與其對手的市場行為所採取的市場策略,或對其對手的市場策略所作的行為反應(Bain, 1968;周添城,1990)。綜合而言,廠商行為的研究主要可分成三個重要領域:一是訂價行為,即廠商的價格策略;二是產品品質決策,即廠商的產品策略;三是阻攔欲加入市場者或壓制競爭者,即阻止和壓制競爭者的策略等(周添城譯,1990)。
經營績效(P)經營績效(performance)則是指廠商在產品市場上採取的行為策略所產生的最終結果(end results)。綜合而言,廠商經營績效的高低可用以下四項主要目標來衡量:一是資源使用的效率,包括獲利率、生產的效率規模,以及促銷與產品改變;二是進步、研究與創新,包括擴大及改進財貨與勞務流量的進步;三是充分就業與價格穩定;四是勞動者個人公平待遇,包括所得分配、種族與性別歧視,與工人疏離感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m  的頭像
    Tom

    Tom 的部落格

    To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